时间: 2024-05-16 05:04:43 | 作者: 米6体育百度推荐
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,《中国正在说》特别策划“喜迎二十大”系列节目,该系列已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列入2022年广播电视重点节目。
近代以来,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,中国人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伟大实践。进入新时代,习同志进一步提出,把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、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。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与五千年中华文明相结合,深刻地说明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、中国道路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,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实践与理论的基础,奠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。这是划时代的伟大创造!
马克思主义能与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明相结合,主要是中国有适合的土壤。二者的结合,是具体的,不是抽象的,是历史的,不是教条的,它体现在世界观、方法论和历史观上。
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秘书长、研究员。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文明史,著有《美国世纪的终结与世界体系的未来》《大道之行:中国与中国社会主义》(合著)《天下为公:中国社会主义与漫长的21世纪》(合著)《再赶考:走向新百年的中国》(合著)《觉醒与超越:中国与中国式现代化》(合著)等。
马克思早在青年时期就提出“是人创造了宗教,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”,对于“一神教”的地中海文明而言,这是一场革命性的创举。马克思主义能够被中国所接受,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明的底子是无神论、唯物论的,所谓“格物致知”,因为从源头上讲,中国人的观念不是从天上来,而是扎根于人间的现实生活、人的生产劳作、社会实践。
中国人是马克思主义者,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、发扬者。中国人的哲学,就是从中国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出发,而马克思主义只有植根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,与中华文明相结合,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,为中国人民服务。
习告诉我们,中国式的现代化,是立足于中国实际、立足于中华文明、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之上,因此,是“一个也不能少”的现代化,不是零和博弈、优胜劣汰的现代化,是平衡、协调发展的现代化,不是把人的精神富足与物质满足相割裂的现代化,这便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明相融通的生动呈现。
有人问,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不也是一场反宗教的、回到世俗化的革命吗?在唯物论上,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的差异究竟在哪?期待今晚白钢教授的精彩分析。
马克思主义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复杂关系是相互矛盾、相互作用、相互制约的。在唯物辩证法的视野中,事物不是既定不变的,而是可以通过革命实践改造,并自身不断孕育着新鲜的革命性要素的变化主体。如果换成中国的说法就是,社会是个有机体,就像人体一样,要蓬勃发展就得“固本”,“固本”需要新鲜血液畅通无阻地循环,而“本”,就是要培养新的生产方式,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适应。习提出的“五位一体”——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,就是一个社会的有机体,“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”也是说要调理统摄好全身阴阳气血的任督二脉,从而实现循环流转。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,更是中华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。
中国人如何利用“错综复杂”的辩证思维来看待今天世界的变化?白钢教授的阐释也许会带来一些启示。
什么是“人民”?人民的说法,中西历史起源不同。中华文明讲到人民,往往采用“民心”的说法,也能说,“以人民为中心”是“民心说”的根本要义。西方文明早期没有“民心”说,唯有到马克思,才将人的全面自由与解放作为社会的基本特征,将人作为人来对待和尊重,人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构成了共同体的人民,“以人为本”才有了落脚之处。
毛主席的《愚公移山》对中国这一先锋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,有着最深切著明的表述:人民大众是“上帝”,意味着人民本身就是世间一切力量的源泉;坚持到底,感动“上帝”,意味着要以的觉悟引发人民的感同身受,激发人民的觉悟,以此觉悟转化成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,将革命进行到底。
(左上起)国际关系学院讲师韩志华,海洋出版社原副总编辑、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、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刘义杰,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语言学博士陈思伊,外交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孙禄博士。